在这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时代,人们往往倾尽所有去追寻财富、地位与他人的赞许,却在无休止的忙碌中遗忘了自我。我们不断自问:如何在事业与家庭间找到和谐?如何挣脱精神的重负?如何赋予生命以真正的价值?
这些问题看似纷繁复杂,但台湾“文坛巨匠”金惟纯在《人生唯一之事》中给出了直抵核心的解答:人生唯有一事,即“活出真我”。这二字虽简约,却蕴含着生命最精髓的哲理。
他以毕生经历的风云变幻及十年修身养性的感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全心全意活出自己时,周遭的一切自然会向他汇聚。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自我提升的契机。职场与生活中的不如意,同样是修行的一部分。以修炼的心态面对生活,许多困扰便不再是难题。
那么,如何活出真我?
01 管好念头:人生最大的功课是管理“心”
人的一生中,并非呼吸最为频繁,而是“思绪”。我们脑海中涌现的诸多消极思绪,诸如忧虑、埋怨、评判等,实为能量的无形消耗者,可引发显著的精神内部损耗,甚至波及身体健康。
以职场为例,我们或许因担忧项目失利,终日沉溺于“假若搞砸了该如何”的忧虑漩涡,进而拖累工作效率,加剧团队氛围的紧绷感。
然而,需知这仅仅是一种思绪的投影,并非必然发生。有数据显示,我们所忧虑的事情中,高达85%都未曾成真,即便不幸成真,约79%的实际情况远优于我们的预设想象。
书中阐述,“忧虑的滋生,唯与自我观念紧密相连。若能释怀外界目光,不苛求掌控结果,忧虑便无所依附。” 我们的焦虑确与自身思绪紧密挂钩,管理好思绪,焦虑便能大幅缓解。
每当负面思绪涌上心头,即刻自省三个维度:首先,此思绪对我助益何在?其次,此事成真概率几何?即便成真,最坏结果如何,我能否坦然承受?再次,此事是否势在必行,抑或可延后乃至省略?
经此三问,若非迫在眉睫之事,则当即按下暂停键,让思绪戛然而止。转而将注意力导向更为重要的任务,强化专注力培养。实践正念练习不失为一良策,每日腾出5分钟,专注于呼吸之间,引领大脑摆脱既定思维框架。
02 认错的力量:从“对抗”到“和解”的蜕变
在我们的社会习俗中,勇于承认错误被视为有损个人尊严与威望之举。这种心态往往导致两种极端反应:一是坚决否认错误,二是将责任转嫁他人,进而在人际交往与家庭关系中制造隔阂,并降低工作效率,破坏家庭和睦。
书中倡导了一个新颖观念:面对挑战,若传统路径均告失败,不妨尝试主动承认错误,或许能开辟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作者以自己为例,事业的关键转折源自他对员工坦诚相对,勇于承认“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同样,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源于他对孩子的真诚道歉。
职场中,一位习惯于挑剔下属的高管,工作效率长期未见起色。但在一次会议上,他率先承担责任:“此次失误,我难辞其咎,我忽视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此举竟意外激发了员工的自我反省意识,显著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从深层次看,认错实则是一种示弱行为,是接纳自身不完美、承认自身局限性的体现。这不仅有助于自我提升,也符合古人智慧:“人生诸事之困扰,皆由己生,遭遇挫折,当内省以求解。”人们往往乐于指导他人,而对他人的示弱往往报以更加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因此,认错不仅能化解人际冲突,甚至能扭转信任危机。
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能培养这种能力。面对孩子时,一句“昨日对你发火,是我错了”,比维护所谓的‘家长权威’更为有效。夫妻间的争执往往源于谁是谁非之争,采用“我感受到伤害了”的表述方式,而非指责对方错误,能迅速缓和紧张氛围。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变,我们能在人际关系中展现出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促进和谐与理解。
03 转念:破除“不得不”的人生困局
书中作者曾这样感慨:“与某些人相遇,确乎是一场不幸,然世事如此,难以回避;遭遇种种匪夷所思之事,却也无可避免;步入某家公司,满心委屈,却别无选择……‘不得不’三字,勾勒出一幅半途而滞的人生剪影,它象征着对现状的抗拒与逃避,既无力面对,亦难释于怀,仿佛悬于空中,除了无休止的叹息与埋怨,似乎别无他法。”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正陷于这种“不得不”的困境之中,既畏惧挑战与痛苦,又似乎找不到出路,日复一日的抱怨,不仅侵蚀了心灵的宁静,也悄然损耗着健康的基石。
赵玉平先生曾提出一个见解:在现今社会,人们需找寻自我定位,稳固内心基石,珍惜并善用自身资源。若无显赫背景、非凡才能或高度情绪价值,不妨先从汗水换取报酬开始,效仿《西游记》中的沙僧,脚踏实地,而非沉溺于怨艾之中。
我深感此观点触及了“不得不”的核心症结所在。实际上,人生从不含“不得不”,唯有“不接受”与“不情愿”。作者进而提出“转念”策略,即将一切“被迫”转化为“主动选择”,为人生困境开辟新径。
实践此理念,可遵循两大策略:一是书写释放法——将心中不满倾泻于笔端,逐条审视:“此乃事实乎?我能否有所作为?”很多时候,当问题落于纸上,其解决之道便已显现。
二是意义重构——将“加班”视为精进技能的宝贵时机,将“育儿”视作个人成长的宝贵平台。譬如,村上春树通过跑步30年,从最初的健康所需“不得不为”,转变为享受孤独与创意迸发的乐趣,最终实现身心自由的双赢。这不仅是个人转变的典范,更是对“转念”智慧的生动诠释。
04 放下≠放弃:在舒适区外寻找生命突破
### 重新定义“放手”与“放弃”
我们时常提及“放下”一词,在遭遇重重阻碍、深感无力回天时,便会宣称自己“放下了”。然而,这并非真正的放下,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放弃。
书中一个深刻的观点是:放弃是一种逃避,而放下则是在经历后的主动抉择。真正的放下能带来成长,正如金惟纯在《商业周刊》低谷期的顿悟:“当贡献可被取代时,就是放下的时刻。”
这是一个关于人生态度的问题。当然,放弃并不全然是坏事,我们多数人在面临无法逾越的障碍时,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放弃。有时,无法解决问题源于最初的选择就是错误的,这时放弃便成为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一位母亲放弃了“孩子必须考上名校”的执念后,孩子因压力减轻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然而,当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时,就不应轻易放弃。或许只需再坚持一下,就能突破困境,从而在其中获益并提升自我。
作者提出了放下的双灯指标:一是自己陷入舒适区,不再成长;二是自己的贡献可以被他人完全替代。这时就可以考虑放下了。例如,一位程序员在35岁时遭遇瓶颈,放弃了高薪而转向心理咨询,反而激活了自己的潜能。企业管理者通过培养团队的自主性,最终让自己“闲到不得不放下”。
这样的放下是为了让自己在另一条赛道上继续成长。
### 活在当下:从“心亡”到“心在”的觉醒
印第安人在旅行中每走一段路就会停下来扎营,这是为了“等待灵魂跟上”,因为他们相信,如果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最终会变成有体无魂的人。
我们现代人总是说自己忙,但很多忙碌都是徒劳无功的。例如频繁刷手机、赶场社交活动,却愈发感到空虚。总认为“等我有钱/退休后就能幸福”,从而错过了当下的美好。
“忙”即“心亡”,忙得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那就是心亡。而活在当下则是“把心找回来再上路”。我们需要时常停下来反思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要更加专注于当下,珍惜当下,不要想太多。
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每日留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坚持每天散步1小时以清空杂乱的思维;二是微小时刻。吃饭时专注品味而非刷剧;陪伴家人时放下手机全情投入。
当下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如书中所言:“你的心在就会带着生命前进并带动他人一起前行。”
人生的所有困境本质都是心境的投射。管好念头、勇于认错、主动转念、智慧放下、活在当下——这五项修炼看似简单却是破解现代人焦虑、关系冲突、职业倦怠的关键。
金惟纯用半生坎坷验证了一个真理:当你活成一块磁铁世界自会向你靠近。愿每个人都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活好”的答案修得一颗通透自在的心。
以上,与您共勉。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81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