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友人问及我,在兼顾本职与副业的同时,如何维持不竭的创作动力?对此,我分享了一个秘诀:那便是增多外出活动,周末投身运动,每月规划一次短途周边游。
从哲学层面探讨,撰写文章、分享见解无疑是一种能量消耗的过程,因此,我深感有必要从外界重新汲取活力。
这股能量既可源自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亦能从人际交往中汲取。
然而,若长期宅居,能量便难以得到交换与循环。能量停滞不流通,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更会逐渐削弱思维的敏锐与创意的火花。
因此,我坚信,唯有走出家门,与广阔世界相拥,方能保持内心的鲜活与创作的源泉。
1/ 长期待在家里
容易会把人“废掉”
在10月,我决定离职,踏上个人创业的道路,于是整个人的世界缩小到了家的一方天地,除了日常餐饮,几乎足不出户。
渐渐地,我的作息开始变得混乱…
白天沉睡在梦境的余晖中,夜晚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仿佛体内那股蓬勃的活力正悄然流逝,对周遭的一切事务都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与活力。
我意识到了这种状态的不可持续,于是通过融入运动与户外漫步,逐步找回了自我节奏。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所有事物的能量场都处于不断的交互与流转之中。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缺乏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生活便容易陷入死寂的泥潭。
恐惧交流只会让人愈发封闭自我,而畏惧接触世界,则可能让人最终被世界所遗忘。
幸运的是,我具备一定的自控力及过往的职业经验作为支撑。
不梳头不洗脸,一双拖鞋,随意的大T和短裤,往沙发上和床上一躺,刷手机,饿了叫外卖,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甚至会开始黑白颠倒作息混乱。
如此一来,你的思维逐渐变得迟缓,心理资源日渐枯竭,情绪愈发焦躁不安,行动也愈发变得拖沓。
当你开始察觉这种趋势并感到不安,便会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一边责备自己虚度光阴,一边却又感到无力改变现状,从而陷入了一种痛苦的循环往复。
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处于不佳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承受了过久的压抑。
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就如同关闭了与外界能量交换的通道,而个人本就匮乏的精气神也会迅速被消耗殆尽。
2/ 建议多出去走走
补补能量场
稻盛和夫说过:
“人必须出门,必须社交,必须体验不同的事情,见各种各样的人,脑子才会思考,才能感觉自己是在活着。”
因此,我们需迈出家门,沐浴阳光,饱览风光,与人为善。
有一则脍炙人口的“绿野20分钟奇迹”,它揭示了一个简单事实:即便未进行任何剧烈运动,只要在自然环境中逗留20分钟,人的心情便会豁然开朗。
一旦我们离开那狭小的空间,生命的活力便开始流转。
动起来~ 迈开步伐吧!
清晨与黄昏的公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运动爱好者:奔跑的、引体向上的、跳健身操的,与他们一同挥洒汗水,无疑是对身心健康的绝佳投资。
走进熙熙攘攘的菜市吧~
那热闹非凡的市集,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商贩们聚在一起,分享着家长里短,那份浓厚的人情味,值得细细品味。
攀登高峰吧~
山间清风徐来,翠绿林木环绕。沿着蜿蜒的山道前行,让微风与阳光洗涤心灵,大自然无疑是最佳的能量源泉,每一朵花、每一片草都蕴藏着治愈的力量。
与好友相约吧~
他们的鼓励与笑容,能为你注入正能量;他们的建议,或许能为你指引新的奋斗方向。
人生如广袤的旷野。唯有走向旷野,补充能量,我们才能拥有足够的心力去迎接生活的酸甜苦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言极是。
人唯有走出小天地,方能焕发活力。
运气?运气?唯有动起来,才能迎来好运。
3/ 总结
朋友,如果你最近状态不太好,不妨也试试从改变环境开始,走出家门,世界多接触。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说: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走出去回来,再走出去再回来的过程。”
走出家门,做一点事,见一些人,有了接触,有了回应,再带着这些体验,回归自我。
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了,世界就是你的家。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建议马上自己制定一个“出走计划”,或许是早晚的楼下遛弯,或许是周末的户外徒步,也或许是约朋友们聚聚餐。
行动起来,先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地方。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74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