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18日11时许,在西太平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科学家许学伟、潜航员齐海滨和张奕,完成了航次首潜。
具有纪念意义的是,这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第300次下潜。
蛟龙号于2009年8月首次在长江江面完成下潜测试,2012年7月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完成7000米级海试,2017年进行全面技术升级,今年上半年首探大西洋并创下“九天九潜”新纪录……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今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主要任务是观察及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并全面测试潜水器的各项功能。
蛟龙号于7时许从“深海一号”船后甲板推出,并被绞车牵引布放至海面,随即开始注水、下潜。
13时5分,蛟龙号返回海面,带回了4K摄像机拍摄的高清视频,以及通过虹吸取样器、生物网兜、微生物原位富集装置等采集的一系列样品,包括罕见的黑色和紫色共生珊瑚。
从拍摄的视频看,在海山山脊上,存在着绚烂多彩的深海生物,包括海葵、冷水珊瑚、海绵、海星、海参、海百合等等。
另外还发现了两块有着黑色金属结皮的岩石,猜测是钙质沉积物。
接下来的30多天里,蛟龙号还将进行17次下潜作业。
海洋馆里的蛟龙号模型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城南北边,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72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