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网讯,随着气象部门对近期天气形势的严密监测和准确分析,暴雨预警已经从原先的蓝色升级至更为严峻的黄色级别,这一预警级别的提升,意味着吉林、辽宁等地部分地区将面临大暴雨的严重威胁,相关部门和民众需高度警惕,做好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黄色暴雨预警的发布,通常表示在未来24小时内,受影响地区将会出现持续的强降水过程,并可能伴有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对于吉林、辽宁等地而言,这一预警级别的提升意味着暴雨强度将进一步加大,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暴雨预警升级至黄色
暴雨天气
预计,7月23日14时至24日14时,甘肃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高原北部以及台湾岛、吉林东部、辽宁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四川盆地西北部、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8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超过6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
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暴雨指的是什么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暴雨天气
我国暴雨致灾形式多样
受东亚季风影响,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活跃,导致我国暴雨频频发生,并体现出季节性明显、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副所长黄治勇介绍说,由于我国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下垫面条件、地质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我国暴雨的致灾形式较为多样。
流域洪涝
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东南低、西北高,地面坡度大,部分地区植被条件差,造成汇流快,洪水量级大。我国几条主要河流面积较大,当遭遇流域大范围的暴雨时,易导致干支流洪水,洪峰叠加,形成峰高量大的暴雨洪水。1991年夏季江淮地区持续性洪涝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上千亿元;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600亿元;2003年6月江淮流域又发生了自199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苏皖两省受灾人口达4803.5万。
城市内涝
夏季,我国大多数的暴雨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范围集中等特点,而当短时间内的降水量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就易导致城市内涝。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应对城市内涝,也是我国的城市规划、政府管理、应急服务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次生地质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69%。暴雨在山区发生时,易导致泥石流、山体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1400多人死亡,舟曲县内三分之二区域被水淹没。
《汶川地震重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指出,“5·12”汶川地震后,地震重灾区的次生山地灾害将进入新一轮的高发期。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65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