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地理与交通规划的领域中,陆地路径的分类及其使用频率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陆地路径,简而言之,即为地面上供人或物移动的通道。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陆地路径可被详细划分为多个类别,而这些类别的路径在实际使用中,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频率特征,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了解陆地路径有哪些地形吧!
陆地路径的分类和频率
登陆以后在陆地上消失的台风,按登陆后的移向可把路径分为五类。台风中心登陆点为原点,将台风登陆以后的移向分为五个方位,即分为五类,每个方位夹角为45度。另有两类是登陆以后的入海台风,故台风陆地路径共分七类。第一类,登陆以后在202.5°—247.5°之间向西南方向移动,例如登陆华东沿海的台风移到华南或南岭地区,路径常呈倒抛物线形状。第二类,登陆以后在157.5°—202.5°之间向偏西方向移动,例如登陆华东沿海的台风移到湘赣地区,登陆华南沿海的台风移到云南一带。
第三类,登陆以后在112.5°—157.5°之间向西北方向移动。这类路径较常见,例如登陆东南沿海的台风移到湘赣北部、湖北和河南、陕西一带。第四类,登陆以后在67.5°—112.5°之间向偏北方向移动。例如登陆东南沿海的台风移到苏皖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第五类,登陆以后在22.5°—67.5°之间向东北方向移动,例如登陆华南沿海的台风移到浙闽地区或苏皖一带。第六类,登陆台风减弱成为低气压并移入海洋。例如华南或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登陆后减弱为低气压,并以抛物线路径移入东海或黄海,有少数以倒抛路径移入南海。这类台风低压入海后一般得到加强发展,甚至再生为台风。第七类,登陆台风一直维持台风强度并移入海洋。这类台风一般在福建中部或北部登陆,以后在苏鲁入海。
对这七类陆地路径的历史资料普查表明,优势陆地路径因登陆地段而异。今将对我国有明显影响的台风登陆地段按图10.3所示分为五段1:I段从广西东兴到广东饶平(包括海南岛),IⅡI段从福建诏安到上海市,Ⅲ段为江苏沿海,IV段为辽鲁冀沿海,V段为辽宁丹东以北。七类陆地路径中,有的路径在某些登陆地段并不出现,有的出现频率很高,从而提供了不同地段登陆台风陆地路径的气候背景。
(1)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地段I—IV),第三类路径最为优势,并在所有登陆地段均可出现。第一类路径出现次数最少。
(2)所有七类陆地路径在地段I(华南沿海)均可出现。
(3)路径VI和VII只出现在华南沿海和华东沿海(即地段I,I)登陆的台风中,其中华东沿海登陆台风出现这两类路径的次数占显著优势。
(4)路径I和Ⅱ仅出现在华南沿海和华东沿海(地段I和Ⅱ)登陆的台风中,地段ⅢI,IV,V(长江口以北)登陆的台风均无此类路径。
(5)在地段V登陆的台风多向偏北方向移动,其中一部分将影响我国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陆地路径不仅因登陆地段而异,还因季节而异。是不同登陆地段七类陆地路径的逐月分布,从表中看出:
(1)华南沿海登陆台风路径以第二、三类为优势,但这两类路径集中出现在7.8.9三个月,这和盛夏大陆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移出或太平洋高压西伸)强盛有关。第一类路径出现在盛夏或冬季,盛夏青藏高压与太平洋高压合并加强和冬季极锋或大陆冷性反气旋移至台风北缘经常导致倒抛路径。第七类路径盛夏不出现,第六类路径从6—11月均可出现。
(2)华东沿海(地段Ⅱ)登陆台风集中于7.8.9三个月。优势路径主要是第三类和第六类,当太平洋高压稳定时出现第三类,东退减弱时出现第六类。
(3)登陆辽鲁沿海的台风集中出现在7.8两月,但不出现第一、二两类路径,这与这个纬度东风很弱有关。
(4)登陆地段V的台风出现在7—9月,以第四、第五两类路径为优势,因为这个季节这一带是西风槽的频繁活动区。
高原
陆地路径有哪些地形
陆地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和裂谷。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很大。
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程不超过200米,表现为高低不平、连绵不断的低矮浑圆山丘地形。
平原:海拔在600米以下,一般低于200米,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其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数十米。
高原:海拔在600米以上,顶部较为平坦,大多经过切割并稍有起伏的广阔地区。
盆地:四周为高原或山地,中间低平的地区,外形似盆而得名。
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低洼地区。
裂谷:大路上呈线状分布的大规模谷地,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表明,这些地带是地球表面的巨型裂隙。
这些地形类型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提供了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中国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64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