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赤道环流系统是什么?近赤道环流系统,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在赤道附近区域形成的一系列大气环流模式,这一系统不仅影响着赤道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也对全球气候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去看看靠近赤道有什么特点吧!
近赤道环流系统是什么
近赤道环流系统
南北半球热带辐合区之间的地区,过去由于观测资料缺乏,对它研究很少。在50年代初,Palmer曾根据太平洋热带地区几个专门的高空观测站发现了赤道波的存在。后来随着高空观测网的改进和气象卫星观测的应用,近赤道地区的天气分析有了改进。在60年代初,Johnson和Morth[803根据东非地区的分析曾概括出三种大尺度赤道流型:即赤道管状流型(赤道两侧有两个副热带高压或脊对峙,其间由低槽分开,气流与等高线近于平行),桥状流型(低压分别位于赤道两边,中间赤道地区是一相对高值区。
低纬有西风。流线近于平行等高线)和赤道偏流流型(赤道两侧分别为一高一低或一脊一槽。气流明显穿过等压线流向低压区)。这三种流型对于其它热带或近赤道地区的分析也是很有帮助的。在近赤道地区有两类重要的环流系统:赤道反气旋和赤道缓冲带。它们的进退和演变对热带地区的环流和天气系统(如台风)有重要影响。关于低纬或赤道地区有低空反气旋存在的事实知道的比较早。Laseurl⁸1]曾指出,在季风槽移离赤道约10°的地区和季节,可以出现反气旋。在夏季西太平洋上曾确切地发现它们的存在。地球同步卫星出现以后,对热带云系可以进行连续的观测,并据此可推算出高低空的风场,这在赤道环流的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Fujita[82]等根据同步卫星的观测并配合常规资料揭示出东太平洋地区赤道反气旋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当南半球有一股大尺度气流越过赤道向北推进时,在绝对涡度守衡条件下空气的反气旋相对涡度加大,这使空气折向东行,变为反气旋弯曲,最后形成闭合的反气旋环流。这种反气旋在西移过程中,位于反气旋前进方向上的热带辐合区云带会加强,促使其中扰动发展起来,有些可以生成台风。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也常观测到这种赤道反气旋,它们的形成常常与南半球信风气流的加强有关。反气旋的演变与西太平洋台风的发生和移动有重要影响。作者¹在分析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云带和台风发生的关系时发现,还存在着一种赤道反气旋,它们大多来自中太平洋,然后在低纬地区向西移动,最后南折消失在赤道地区。
另外根据从坎顿岛到南鸟岛作的700毫巴风场纬度-时间剖面图,可以明显地看到有5个赤道反气旋相继通过,平均四天一个。随着每次反气旋向西移动,其西侧和北侧的西风气流有一次加强,其后在热带辐合区上有涡旋产生,其中有些可以发展成台风。由于资料限制,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些反气旋是从东太平洋移来,还是由太平洋中部南半球空气的推动形成的。赤道缓冲带是指当南(北)半球气流流向北(南)半球时,气流转变或气流过渡的地区。它把反向的两支气流:偏东信风和偏西季风分开。当气流从冬季南半球流向夏季北半球时,缓冲带风向的旋转方向是顺时针的。当冬季北半球的气流流向夏季南半球时,缓冲带的风向旋转是反时针的。赤道缓冲带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保持有连续性,一次生命史可达1—2周左右。
在缓冲带内经常含有一些天气尺度的闭合环流单体。由于赤道地区同一旋转方向的风系可以是低压或高压,依它们偏向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定,因而通常称缓冲带内含有的闭合反气旋环流为“顺时针旋转”涡旋。只有当这种涡旋明显位于北半球以内时,才称它们为赤道反气旋。在北半球夏季,在赤道缓冲带以北是西南气流,它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风形成了热带辐合区。赤道缓冲带一般在赤道地区附近活动,主要影响低纬度的天气。在印度到东南亚和西太平洋一带,夏季热带辐合区的活动最偏北,因此缓冲带在这一带很偏北,有时影响到中南半岛中部、北部和南海北部。当缓冲带移到北半球时,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压脊,加强时其中出现的闭合环流即赤道反气旋或赤道高压。
但从其生成过程看,似乎与上述赤道反气旋不同。在夏季季风期,北移入东南亚的缓冲带在其北缘往往造成西南季风的加强,而在其主体控制地区引起雨季明显的中断,出现持久的好天气。因为这种顺时针旋转的环流系统其作用如高压脊一样,能抑制对流活动。另外赤道缓冲带通过影响其北侧的西南季风对热带辐合区的演变有重要影响,因而对台风活动也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这已引起人们的明显重视。在7月11日,缓冲带位于赤道附近。东南亚盛行西风气流。在我国台湾省附近是一个热带风暴。7月15日,缓冲带北移到东南亚,根据卫星云图分析,这里的对流活动明显减少。
沿脊线有一系列反气旋。这时在赤道附近又有一个新的赤道缓冲带开始形成。在7月19日,脊继续向北移,在赤道附近新的缓冲带更为明显,以后缓冲带与副热带高压合并。到7月23日东南亚上空的气流又恢复正常流型。在其它年份,如1966.1968年7月缓冲带也有类似的北移现象。1969年情况略有不同,这时缓冲带北移发生在8月下半月,结果给东南亚地区带来几周的异常晴好天气。由于在110°E附近缓冲带之北500毫巴上有一较深的槽阻挡,缓冲带无法与副热带高压脊合并,使它得以在东南亚长期维持。1973年8月一次缓冲带北上过程)与上面分析的也相似。
总之在西南季风期,任何时期都能发生缓冲带北移,但最常出现在7月。赤道缓冲带北上后,除了对东南亚、南海和华南天气有明显的影响外,对台风活动也有直接影响。当南海受缓冲带控制时,反气旋环流北侧是西风,如果这时北面有台风经过,并且东风气流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则台风可受西风的影响向东北折或停滞少动。1973年4号台风的路径就曾受到过赤道反气旋的影响。另外,由于反气旋的阻挡,可使西行台风移速减慢。如果赤道反气旋与副热带高压合并,有时台风会突然南折,1973年13号台风就是一例。
当赤道缓冲带在赤道附近建立和维持时,北侧的西风可扩展到偏北、偏东的位置,这对南海热带辐合区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以后随着缓冲带北侧西风的维持和加强,促使热带辐合区中的扰动发生、发展,生成南海或西太平洋台风。这种过程以后再作分析。赤道缓冲带的产生机制现在还不清楚。它与西半球环流和气流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另外它与整个热带地区环流的调整和演变也有密切关系。
气候
靠近赤道有什么特点
气候特点:靠近赤道的地方通常具有热带雨林气候,其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也被称为“赤道多雨气候”。这种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
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靠近赤道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些地区是许多动植物物种的家园,对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环境:赤道海域的特点是高温、高湿、多降水。这些地区由于接近垂直接收太阳辐射,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对较多,导致海表温度较高,同时海水蒸发率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湿度较高。赤道海域的海洋表面流动受到赤道高温和季风影响,形成了热带海流和洋流,对全球海洋循环和能量传输起着重要作用。
风况:赤道无风带,也称为低风带或赤道马蹄带,是赤道附近的一个特殊地带,位于北纬5度和南纬5度之间的赤道两侧、几百公里宽的区域。此区域的特点是风速低、甚至无风,空气相对静止。
地理特征: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地区的纬度为0°,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地区的半径为6378.2km,周长为40075.02千米。赤道是南半球、北半球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635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