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形成的天气过程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是什么

导语:在热带辐合区内,多台风形成的天气过程犹如大自然的精心编排,这一区域,通常指的是热带地区低层大气风向辐合的地带,其特点在于低空盛行东风气流和高空盛行西风气流的交汇,在这样的背景下,台风的形成和演变显得尤为频繁和复杂,那么大家知道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是什么吗?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具体情况吧!

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形成的天气过程

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形成的天气过程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是什么

台风

如果热带辐合区很强并延续时,在其中可同时生成许多涡旋。它们一个个常沿着热带辐合区西移,在移动过程中有些可迅速加深和发展,结果出现几个(3—4个)台风并存的局面。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的另一种情况是台风在某一地区有规律地连续出现,似乎台风是从同一源区一个个有节奏地移出,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台风频繁活动期。

例如1971年7月8—24日16天中有5个台风(12—16号)在热带辐合区内连续生成,平均每3天一个。生成源地集中在以135°E为中心的不到十个经距范围内。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生成的过程是热带辐合区台风形成的重要方式。如果某年这种过程盛行,可使该年台风数偏多。从最近15年(1960—1974年)资料看,几乎每年都可见到1—2次。最近作者[7研究过热带辐合区多台风同时发展的问题。他们指出,这时在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区中最常出现3个台风,很少出现4个。当3个台风同时生成时,常常集中在三个区域:一个在南海、一个在菲律宾一关岛间洋面、另一个在马里亚纳群岛一带。它们之间距离大致相等。

根据1960—1973年10个例子的统计平均,这种热带辐合区的平均位置在16°N左右,并呈东西或西南-东北向。跟热带辐合区气候平均位置相比较,东段明显偏高,西段偏低。这意味着东段西南季风异常活跃,西段偏东信风较强。沿辐合区两侧出现一条东西延续6—7千公里的强水平切变区。三个台风出现的范围一般在110°—160°E,约50个经距,扰动的平均波长为1700公里。一个初生的涡旋发展成强台风平均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辐合区中几个台风同时发展,需要一定的大尺度环流条件,这表现在偏东信风和西南季风的加强和稳定,并且信风要比平均情况更向西扩展,西南季风向东扩展到160°E附近,这样便形成了从南海到中太平洋的一条长辐合区。

热带辐合区很明显,位于17°N,从中南半岛一直延续到160°E,在其东面为两半球信风所形成的信风辐合区,位置比西段辐合区低10个纬距。辐合区中有三个涡旋存在,它们大致与季风槽中的低压区对应。在辐合区北面是东西向的带状高压区,脊线平均在28°N。副热带高压从太平洋中部一直向西伸展到我国西南地区。在我国东海地区建立一高压中心,它与南海北部一带东风的加强有关系。高压带北面,西风环流比较平直,一般是纬向环流,这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和东风的加强和稳定。在辐合区南面,从中南半岛到160°E附近是一片宽广的西南季风区。季风区以南是赤道缓冲带,其中有一些顺时针旋转的涡旋。这条缓冲带的南北移动与北半球西南季风变化有关。在160°E附近出现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和东北气流这三支基本气流的交汇区,辐合区中的很多涡旋最先是在这里出现的。

在20日以前,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盛行弱东风,偶而有浅层西风出现。这时热带辐合区没有完全建立。从20日开始,风场发生明显变化,从南海南部到关岛以东地区,几乎同时建立起西风气流,并且在关岛一带西南季风的强度比西段强,20米/秒风速及最大风速中心最先在这里出现。在6—7千公里范围内700毫巴上在一天中同时建立西风,这种西风不大可能从西向东扩展过来的,而是南半球环流变化或调整的结果。西风的结束也很突然,26日当台风移出低纬地区后,以同样迅速的方式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建立东风。在16日以前,整层是东风。16日以后,低层出现弱西风。在20日当大范围西风迅速在160°E地区建立时,西风层厚度也从700毫巴以下迅增到450毫巴,高度增加3.5公里,风速也有明显加强。

25日西风结束,迅速恢复东风。这类西风的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爆发性,它可能与来自赤道地区或南半球大范围气流的涌进有密切关系。20日以前160°E以西是大范围西风,东风主要位于大洋中部。以后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西伸,东风迅速向西扩展。在20日,即当辐合区南侧西风突然建立时,在北侧同时也建立东风,这时候辐合区和涡旋扰动也出现了。上述分析说明,这类热带辐合区的建立和扰动的发生是在西风和东风突然大范围地同时建立或扩展的条件下完成的。西风的加强在东段最明显,东风的加强在西端最明显。还有另一种风场变化的例子。它的特点是东西风同时扩展时,不带有明显的爆发性。西风从南海向东逐渐扩展,到达大洋中部约5天时间,西风在向东扩展期间,最大风速区位于西段,因而这种缓慢由西向东推进的西风可能与上一种西风来源不同,它与东南亚一次季风爆发18或赤道西风有关。

1967年7月下旬6——8号台风的生成是一个例子。对多台风同时发生期的天气过程应注意三方面:一是海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一是赤道地区和南半球天气系统的变化;另一是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三支基本气流汇合点附近高低空天气系统的变化。在多台风同时发生时期,副热带高压成带状,从我国东部一直伸展到太平洋中部或东部。这种带状高压的建立往往与500毫巴太平洋中部高压脊(或副热带高压区)的明显加强和西伸有关。当大洋中部中纬地区有高压脊发展时,其南侧副热带高压也相应加强,并不断西伸。如果此时东海地区再有副热带高压发展或东伸,很快可建立起一条东西向的高压带来。因此在预报几个台风同时发生时,注意大洋中部是否有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一个条件。

由于资料缺乏,对于赤道地区和南半球的天气过程只能作粗略分析。西太平洋低纬地区西风的出现和加强与近赤道环流演变有密切关系,主要又与赤道缓冲带及其中的赤道高压环流有更密切关系。当赤道高压建立时,北侧西风很快建立。随着赤道高压向东北方向移动,西风也迅速东传和北上,并明显加强。这种高压有时最先在110°-115°E附近赤道地区建立;有时最先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有时也可最先在中太平洋建立,这时赤道高压常常西进,使西风加强。热带辐合区东段在此北推的赤道高压的影响下,演变成西南-东北向。在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三支基本气流的交汇处,经常有扰动产生。Rode-wald200在30年代曾指出过,在三交点台风容易发生。

根据多台风时期一些个例分析可看到,涡旋在三交点东侧产生,这样又使三交点不断向东移动,辐合区也相应东延。在三交点上容易出现扰动,这与西南季风的扩展、加强及三支基本气流的相互作用有关,在三交点上可造成较强的气旋性涡度和辐合。另外,三交点涡旋的产生和发展又与东风波迭加和高空冷涡的迭置有关系,它们或者使原三交点处的扰动加强,或者在其东侧激发新的涡旋产生。在辐合区中同时生成了四个台风(3.4.5.6号)。在开始时(6月30日),辐合区只伸到135°E。这时整个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为一庞大的高压环流。高压脊线位于30°N,异常稳定,西侧一直伸展到105°E,深入我国内陆。在100°—130°E间低纬的西风气流是来自南半球。7月1日,西风迅速扩展到150°E,同时三交点上不断有涡旋生成。

在7月2日已有4个涡旋生成,这时西风已扩展到160°E。每个涡旋都有明显的云系对应,它们一个个沿辐合区西移。以后几天辐合区基本上稳定,其上涡旋不断生消,它们多与一个个云团相对应。原来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开始西伸,到6日从150°E移到140°E,这时辐合区上出现6个涡旋,成为长长的一排涡列。这时西风到达180°E。下一天涡旋-3消亡,涡旋-1登陆,海洋上只剩下4个低涡。这4个低涡分别发展成3.4.5.6号台风。可以看到这3个台风和一个热带低压(二天后又发展成6号台风)在西太平洋并存的局面,这种情况很少见到。

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形成的天气过程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是什么

台风

由上可知,多台风同时发生期的环流特点与南北半球形势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尤其与赤道地区和南半球环流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多台风发生是南北半球热带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夏季西半球,哈得来环流图的上升支都在北半球,而且南半球冬季的哈得来环流比北半球夏季的环流圈强7—8倍。因而南半球哈得来环流的变化可引起北半球哈得来环流显著的变化(上升支)。设想如果在南半球有某种大范围天气过程使哈得来环流下沉的一支得到加强(例如冷空气活动,有冷高压合并到副热带高压处),在低层偏南风加强,越过赤道以后,造成一次西南季风的爆发。如果原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盛行偏东风,则可形成切变区,激起大量积雨云发展,热量向上输送增加。因而北半球的哈得来环流加强,这使环流圈中下沉气流处的副热带高压加强,信风加强,热带辐合区风速切变增强。当切变达到一定值时,由于正压不稳定扰动发生和增长。

以后又通过第二类条件不稳定发展成台风,进入多台风时期。台风形成以后,原来辐合区破坏,积云对流减弱,南北半球两哈得来环流也减弱,东风和西风也相应减弱,西太平洋又恢复东风时期。整个过程约需10天。如果这种过程确实存在的话,抓住了这种过程,就可作出低纬度流型的中期预报。热带辐合区中多台风形成的另一种情况是台风在某一地区有规律的不断产生和移出,每一个台风产生之后,热带辐合区并不破坏,而是继续维持。这种长时期活跃的热带辐合区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环流和天气条件下。作者¹)还曾指出一种情况。热带辐合区在一定环流条件下可以在很长范围内(2—4千公里)变得活跃起来,辐合区中的云量大量增加,形成一条明显的长云带,并且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热带气流中从东向西伸展几千公里而保持云带完整不变,在这种辐合区上有一系列台风或低压不断产生出来,形成明显的多台风时期。

在每条云带的东南方都有赤道高压。云带-1和云带-2Fujita已作过研究,据此提出了赤道反气旋和爆发性云带的发生发展模式。云带-3位于西太平洋,持续了三周时间,向西漂移4—5千公里,共产生7个台风,一个低压,平均每三天出一个台风。还可以看到整个过程中共发生7个赤道高压,其中5个来自太平洋中部地区,2个在西太平洋西部。关于这种热带辐合区云带的演变及台风发生过程可概述如下:当西太平洋出现一条热带辐合区和相应的云带时,如果其东南侧有一系列赤道高压向西移动,可使这条辐合区云带活跃起来。常常当赤道高压向西移动,其西侧和北侧的西风气流会有一次加强,其后常促使辐合区云带加强,其中有涡旋生成。新生的涡旋最常出现在云带东端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交汇区。

由于西南气流是对流不稳定的,其中具有旺盛的对流云系,当它们从南面卷入扰动中时,对扰动的发展很有利。另外在这种辐合区云带上空是明显的辐散流场,可使扰动进一步发展成台风。由于一系列赤道高压的相继推动作用,辐合区云带能够长时期维持,成为一连串低压或台风的孕育地,构成了明显的台风活动期。有人还指出另一种秋季多台风相继发生的环流形势1)。主要由大范围环流形势的异常造成。这时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强盛和稳定,并且成纬向分布,这使热带辐合区位置也偏北;另一方面也使高压南侧能建立稳定的东风,有利于东风波西移到较西地区,这就造成热带辐合区和东风波相互作用的有利条件。每过一个东风波,都可能在辐合区中激发出一个涡旋,并发展成台风。东风波每隔4天左右过一个,台风也每隔4天左右发生一个。在1974年10月7日—11月2日25天中相继发生6个台风,形成秋季台风异常的频繁活动期。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是什么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位置的南北移动。

热带辐合带(ITCZ),也称为赤道辐合带,是南北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对热带地区的长期和短期天气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平均而言,1月份位于约5°S附近,而7月份则在12°N至15°N左右。这种季节性的南北移动主要受到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影响,导致热带辐合带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具体来说,夏季时,由于北半球受到更多的太阳直射,热带辐合带向北移动,有利于台风生成与发展;而在冬季,则相反,热带辐合带向南移动,导致热带气旋活动减少。

此外,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还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相关联,包括其在南北方向的位移、洋面副热带高压的势力随季节的增强或减弱、东太平洋面上层积云云量的季节变化、热带对流云的变化,特别是在大陆地区对流云系的变化,以及地形和地表反照率对平均云量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热带辐合带的季节性行为和其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635736.html

(0)
上一篇 2024-07-12 21:00
下一篇 2024-07-12 21:00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428143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