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及发展趋势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导语: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及发展趋势是什么呢?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日益凸显,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土地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限制,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普遍较低,而人口增长又不断加剧了土地承载能力的挑战,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吧!

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及发展趋势

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及发展趋势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球人口

1950—1987年间,全球人口从25亿增加到50亿,翻了一番,1990年攀上了52.9亿的高峰。据估计,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人。与此相反,由于全球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各类农用土地的人均量已出现下降趋势,耕地绝对量的增加也是以林地和草地的减少为代价的,而且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人地关系极不平衡。尽管耕地扩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粮食生产仍有巨大潜力,但由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持续增加的人口压力,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无疑在加剧。

一、全球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

1.耕地增长趋于稳定,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全球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趋尖锐据估计,1850年全球耕地约5.38亿公顷,1980年达到10亿公顷。在20世纪中叶以前,全球耕地随人口增长而增长,1950年近12亿公顷。从50年代开始,增长速度放慢,1980年为13.6亿公顷,80年代中期以来,耕地面积逐渐趋于稳定,3051988年为13.73亿公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中可灌溉耕地面积增长较快,已由1950年的0.94亿公顷增加到1990年的2.59亿公顷,增长近两倍。与此相反,全球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已由1950年的0.47公顷减少到1988年的0.27公顷,减少42.6%,人均谷物耕地减少近40%。

为弥补耕地不足,可灌溉耕地比重由8%提高到19%,人均面积提高了1/3.大大缓解了耕地不足导致的全球性人粮矛盾。尽管耕地扩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由于人口增加过速,预计到本世纪末人均耕地面积仍将下降,人均谷物耕地和可灌溉耕地面积可望保持现有水平,人地、人粮矛盾必将加剧。在历史上,粮食需求的满足主要是靠扩大耕地面积得以实现的,尽管1950年以来提高单产已变得更为重要,但耕地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这种耕地面积的增加是以损失草原、湿地和其它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为代价的,自1976年以来每年大约有600—800万公顷的疏林地和林地被开发为农地。而且,现有耕地有日趋被大量占用的倾向。据估算,自人类产生以来全球已损失约11亿公顷的耕地,目前平均每年减少0.2亿公顷。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损失主要在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质肥沃,产量很高的已耕地带。

美国1914年拥有3.67亿公顷耕地,目前只剩下1.88亿公顷左右,即使这部分耕地也正在急剧减少,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已开始耕种以前的休耕地。人多地少的日本,1950年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毁坏的耕地至少已有360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1950年的0.061公顷下降到1988年的0.034公顷,减少近1/2.人均耕地日益减少的趋势在世界各国几乎均可发现。即使人少地多的苏联与1960年相比人均耕地也减少了1/4.1988年人均降低到0.80公顷。

2.随人口增加和耕地扩大,全球森林和草地的绝对量和人均量都将日益减少在未受人类大规模干扰之前,全球森林和林地大约有60亿公顷。到1954年,因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农业、牧业和人类定居点等用地的增加,全球森林和林地面积已下降到40亿公顷左右。据统计、近30年来,热带森林面积的减少远大于温带地区,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的温带森林面积,由于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面积超过其它方式占用的林地面积而略有增长。在北美洲,森林面积20世纪初期已稳步增加,最近又略有减少。

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及发展趋势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森林

最近几年,热带地区滥伐森林的面积大于人工造林面积顷的10—20倍。1950—1983年间,中美洲的森林和林地面积从1.15亿公顷减少到0.66亿公顷,减少43%;非洲则从9.01亿公顷减少到6.83亿公顷,减少24%。1973—1988年15年间,全球森林和林地面积由41.91亿公顷减少到40.49亿公顷,净减1.42亿公顷,减少3.4%。林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将林地转变为农业用地。

自1976年以来,每年有900—800万公顷的疏林地307和林地被开发为农地;400—500万公顷郁闭林被采伐,以后这种林地90%转变为耕地;1450万公顷已更新为森林的休闭地被皆伐,其中330万公顷转变为永久性农业用地。1971-1988年间,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和林地面积由23.40亿公顷减少到21.82亿公顷,减少6.8%。由于造林速度跟不上伐林速度,很长时期内,全球森林绝对量和人均量都将持续下降。

世界土地面积中约有一半可划为草地,包括永久性草地和放牧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热带稀树草原和欧亚大草原以及其它类型土地,面积总计约67亿公顷。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全球永久性草地和放牧地为23.58亿公顷,1973年达到32.23亿公顷,人均0.86公顷。1978年下降到32.02亿公顷,1988年回升为32.12亿公顷,与1973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七、八十年代基本稳定在32亿公顷水平。1988年人均下降为0.62公顷。考虑到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和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全球草地的绝对量和人均量也将继续减少。

3.由于人口膨胀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双重压力,全球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无论对全球生态前景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全球土地退化问题是在人口膨胀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双重压力下形成和加剧的已成共识。前者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后者主要在发达国家,当然有些兼二有之。如果发展中国家两者结合,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更为强烈,土地退化将日趋严重。

(1)水土流失。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条件,滥垦、滥伐、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过程。据研究,全球流入海洋的泥沙比人类出现之前大3倍,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每年流失土壤约240万吨,相当于损失耕地800万公顷。印度每年流失的肥沃土壤约80亿吨,养分多达600万吨以上,比施在耕地上的化肥还多。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达10亿吨以上,每年约有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水土流失而退化。据估计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900—700万公顷农田因水土流失而丧失生产力,这相当于过去的3个世纪的水土流失速率的两倍以上。

(2)土地沙漠化。人类为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毁林开荒,滥垦过牧,结果造成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非洲撒哈拉沙漠吞没的耕地达0.65亿公顷,南亚塔尔沙漠每年延伸100公顷使印度和巴基斯坦每年损失约1.3万公顷耕地和牧场,中国受沙化影响的地区多达0.33亿公顷。目前,世界上有2/3的国家直接处在沙化威胁之下,总面积达20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58万公顷的速度蔓延。联合国专家估计,沙漠已吞没约40%的耕地,现在每年沙化的耕地仍多达600万公顷,如果土地沙化趋势制止不住,预计本世纪末全球还将损失4—5%的耕地。

(3)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因灌溉和排水不当所引起的。在印度次大陆、中国华北平原、加利福尼亚中部谷地和中东、每年有100—150万公顷农业土地因盐化导致产量下降。美国有400万公顷灌溉土地,澳大利亚有200万公顷,加拿大有100万公顷以上的土地受到盐渍化影响。全世界潜在的可耕地大约30%受盐化影响,每年有150万公顷农田因盐渍化降低了生产力。

此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潜育化、“三废”引起的土地污染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也有广泛发生。据综合估计,全球土地退化和破坏的速度在每年1000—1500万公顷之间,并且随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土地退化加重趋头309明显。

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及发展趋势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全球人口

二、全球人地关系的基本格局与耕地开发潜力

1.人地关系的基本格局与不同国家类型

1990年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人,各大洲分别是亚洲114人、欧洲106人、非洲21人、北美和中美20人、南美17人、苏联13人、大洋洲3人。全球区域之间的土地人口压力极不平衡。就耕地人口密度看,世界平均为3.7人/公顷,各大洲分别是亚洲7.1人,欧洲4人,非洲3.9人,南美2.4人,北美和中美1.6人,苏联1.3人,大洋洲0.5人,与前者反映的趋势基本一致,只是欧洲有所缓和,非洲有些加剧。发达世界与发展中世界的人地关系对比如表11-7所示,若发达世界为1.则发达世界与发展中世界的大体比例例为土地面积1∶1.4.耕地1∶1.2.人口1∶3.1.人均土地1∶0.44.人均耕地1∶0.36.发达国家以占全球42%的土地、47%的耕地、36%的草地和46%的林地养活着全球24%的人口,人口密度不到发展中国家的一半,人均耕地却近发展中国家的3倍,发达国家人地关系的整体状况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就人口与耕地的关系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极不平衡。

(1)人均耕地多的国家类型

全球人均耕地多的国家,目前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地多粮多、经济发达的美国型;一是地多粮少,尚处于发展中的乍得型。①美国型人均耕地多的国家。以美国、苏联、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人均耕地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产同样位列世界前茅。1988年全球人均耕地0.27公顷(4亩),美、苏均在3倍左右,澳大利亚则10倍于平均数。与此相对的耕地单产水平并不高,就谷物而言,除美国外均低于全球2482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即使美国也只有3712公斤/公顷,仍低于4192公斤/公顷的欧洲平均水平,与人均耕地少的单产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大约是荷兰和比利时的3/5.日本和英国的2/3.

人均耕地多使美、加、澳三国人均粮产2—3倍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国。②乍得型人均耕地多的国家。以乍得、突尼斯、赞比亚和中非共和国等非洲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尽管人均耕地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土地干旱、贫瘠,单产水平极低,远没有解决粮食问题。1988年谷物单产除赞比亚接近全球2482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外,其它三国还不到非洲1194公斤/公顷的平均水平,乍得和突尼斯只是非洲水平的3/5和1/2左右。由此而致的人均谷物除赞比亚外远不能满足生理需求,国家尚处于饥馑和营养不良状态。

(2)人均耕地少的国家类型

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耕地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粮产至多能达到世界水准,大部分国家粮食不能自给,需通过对外贸易弥补不足。这类国家从人地关系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大体可分为以印度、日本和科威特为代表的三种类型。

①印度型人均耕地少的国家。主要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和埃及等亚非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人均耕地都很少,1988年除印度稍高,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4/5外其它国家均不到1/2.埃及还不到1/5.为弥补耕地不足,人口过多的差距,这些国家的水利化程度均较高,可灌地占耕地比重埃及为100%、中国高达46%、印尼35%、印度25%、菲律宾也接近20%,远高于全球15%的平均水平。由此而致的耕地单产除印度和菲律宾外,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4000公斤/公顷左右的中等水平。但终因人口太多,人均粮食除中国外都不能自给,人地矛盾随人口增长日趋尖锐化。

②日本型人均耕地少的国家。主要以日本、西德、荷兰、英国和比利时等亚欧发达国家为代表。1988年这些国家人均耕地不足全球平均的1/2.尤其是日本人均0.04公顷(0.6亩),不足15%。但这些国家经济发达,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很高,单产在世界平均水平(2482公斤/公顷)的两倍以上,比欧洲平均水平仍高出2/5左右,代表当今先进水平,即使如此,在每平方公里250—400人的巨大压力下,仍不能创造高额人均粮食,除西德和英国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外,其它各国大大低于该水平。加上较高的食物和营养水平,使得日本型人均耕地少的国家每年不得不进口大量粮食来满足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

③科威特型人均耕地少的国家。主要以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海湾石油大宗输出国为代表。这些国家人均耕地少首先是因为沙漠面积大、干旱少雨,可耕地比例极小,均不超过1%。1988年除沙特外人均耕地均不到0.034公顷(0.5亩),科威特只有0.002公顷(0.03亩)。尽管耕地大部分灌溉,单产水平除阿曼外都较高,但相对于少的可怜的可耕地而言,众多的人口人均表11-12科威特型人均耕地少的国家对比仍无多少粮食。科威特型国家只能依靠“石油美元”换取食物,来维持高生活消费。

全球人口与土地的紧张状况及发展趋势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耕地

2.全球耕地的可能扩大规模及粮食生产潜力

1988年全球耕地包括多年生作物土地已达到14.75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3%。可耕地已经不多,土质肥沃的土地已基本垦殖完毕,剩下的多为土壤贫瘠的山地、丘陵、高寒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沙地。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地球上实际已无可供垦殖的土地资源,美国学者皮尔逊和哈珀1945年在《世界饥荒》一书中写道:人类已把适耕地全部耕种了,土地潜力实际已等于零。

他们甚至认为,全球耕地不应增加,而必须减少,以便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但也有较多的相反观点,国际土壤改良研究所前所长冯·斯塔维恩认为,世界耕地面积可比现在翻一番,即增加到28亿公顷。1967年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也认为各大洲还有进一步扩大耕地的潜力,尤其是非洲和南美洲,估计全球耕地可以扩大到32亿公顷,即比现在翻一番还多。

事实证明耕地仍在增加,1988年较1967年的13.93亿公顷增加0.82亿公顷,近6%,相当于巴西现有的耕地面积。历史上人类曾已拥有25亿公顷耕地,现有的近15亿公顷耕地远低于此水平,全球耕地进一步扩大是完全有可能的。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的农业专家们认为,在今后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耕地单产可比60年代中期提高约7倍,达到15吨/公顷,这个数字是1987—1989年三年平均谷物单产2572公斤/公顷的5.8倍,荷兰、比利时等发达国家已接近其1/2.

据未来最大耕地31.93亿公顷和粮食单产15吨/公顷估算,全球最大粮食产量可达479亿吨。然而,美国学者斯泰林、冯·赫姆斯特和勃林赫等人认为,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设想根本无法实现。按他们的观点,全球耕地能保持14亿公顷就不错了。地球上确有土地可垦殖成耕地、而且不致破坏生态平衡,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还要占去部分耕地,估计增减可以相抵。

他们认为,要使全球粮食单产达到15吨/公顷是办不到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目前单产才2635公斤/公顷,美国也不过3712公斤/公顷,即使单产最高的一些国家也只有6吨/公顷,与此相差甚远。按照他们的推断,全球最高单产只能达到7.3吨/公顷,最大耕地面积以14亿公顷计,则全球粮食产量最高只能达到102亿吨。以人均1000公斤粮食的高消费水平估计,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大人口约为102亿人。据联合国人口组织预测,未来世界人口达到静止时是105亿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从保持未来地球生态平衡前景出发,推断地球资源可供养最大人口为110亿。这三个结果是基本吻合的。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论认为,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区分为调节和共生。调节是指短时期和小范围内对小规模的人流和物流进行人为的控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人类对于长时间大范围和大规模的人流和物流却缺乏这样的能力,只能通过人与自然的共生才能达到协调。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类活动可以建立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维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即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各国共同的任务,需各国参与。

在旅游地的发展中,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当地居民的行为活动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优化人地关系为基础,环境伦理教育、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可持续旅游消费、公平分配资源是旅游地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综上所述,人地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化人地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508129.html

(0)
上一篇 2024-05-21 18:00
下一篇 2024-05-21 21:00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4428143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