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六的直播交流中,有网友问及对当下各类比特币铭文和扩展协议价值判断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再和大家详细分享一下我提炼的观点。
在当下的比特币生态中,有个很典型的现象:各种新型的铭文和扩展协议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分辨各种协议的价值?
当我分辨一个协议的价值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协议的创新点,即这个协议具体在哪些关键要素上有创新、有不同。
具体到比特币现在的生态,我观察这些协议主要从下面这几方面入手:代币的元数据存储在哪里?代币的交易通道在哪里?协议的性能扩展在哪里?
所谓代币的元数据存储在哪里主要是指铭文生态中代币的元数据(metadata)(比如图片)存储在哪里。
在最早的铭文协议中(比如Ordinals、Bitcoin STAMP等),代币的元数据是存储在比特币上的(比如Ordinals存储在见证数据中,STAMP存储在UTXO中)。
后来为了灵活和可扩展的需要,有些比特币铭文协议将元数据存储到了链下(比如IPFS),而将指向元数据的索引(比如IPFS的索引)存到比特币上。
在这两种方式中,显然元数据存储在比特币上要更安全更加去中心化,但存储在链下可以不受数据大小的限制会更加灵活。
以我个人的倾向而言,我肯定是更喜欢元数据存储在链上的协议的—这也是Ordinals协议被创立的初衷。
所谓代币的交易通道在哪里主要是指交易是发生在比特币主网还是其它辅助网络(比如比特币闪电网络)。
当前比特币生态中大多数铭文协议的交易都是发生在主网,比如当我们交易BRC-20代币时,我们是直接在主网上进行这笔交易的。
但也有协议是在辅助网络(比如闪电网络)中进行交易,比如Taproot Assets。它在比特币主网发行资产,但是资产的转移和交易是在闪电网络中进行。
这两种方式中,在比特币主网上进行交易手续费会较高但交易便利,而在闪电网络中进行交易,手续费低廉但却需要构建交易的环境。
我更倾向在比特币主网上进行直接交易。
所谓协议的性能扩展主要指协议是通过什么方式对比特币主网的性能进行扩展。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铭文技术将数据写在比特币主网上,而把对数据的解释和“执行”放在链下,至于具体如何解释和“执行”可以有多种方式,甚至包括用中心化的方式;第二种是用类似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方式为比特币构建第二层扩展系统然后在第二层扩展系统中支持智能合约,执行复杂的操作和行为。
在这两种方式中,对第二种我们其实现在就可以预判它未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碰到的瓶颈。
为什么呢?
因为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现在就面临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系统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坦率地说,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系统现在对以太坊性能的扩展是不尽如人意的。
在9月26日《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未来》一文中,我写过,相关数据显示根据以太坊目前的架构其每秒最多能够处理2000笔左右第二层扩展中的交易。未来想继续对以太坊性能进行扩展恐怕必须要开发分片技术,而要开发分片技术则肯定要对以太坊本身的架构进行变革。
同理,如果比特币也按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思路进行性能提升,它未来大概率也会遇到类似的上限,而要进一步提高则很可能也必须引入分片技术。但分片技术需要改变比特币的现有架构,而这恐怕又是掌控比特币核心代码的比特币核心团队所难以接受的—比特币核心团队对任何改动比特币现有架构的改变都异常谨慎和保守。
所以根据这个推测,我还是更看好类似铭文技术的发展方向,而对比特币的第二层扩展持观察态度—至少现在是如此。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木子,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4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