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环境污染物可以分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多个类别,而且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它们通过空气传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下面就去看看环境污染物的特性特征和分类有哪些和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吧!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特征和分类有哪些
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物的特性。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化学污染是指某些单质或有机、无机化合物,如镉、汞、氰、酚、农药、多氯联苯等被引入环境,通过化学反应而发生作用。物理污染是指各种破坏性的辐射、噪声、振动、废热、恶臭、地面沉降等对环境的破坏。生物污染是指各种病菌、霉菌对环境的侵袭。
化学污染是主要的污染。因此,讨论环境污染时,主要指化学的污染物质。从污染环境的角度看,化学污染物质的性质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
(1)自然性人对自然环境中的元素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仅对自然环境的元素有适应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吸收自然环境中的元素作为身体内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据研究,地壳中已知元素中的60%与生物体有密切关系。人体血液中有6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在人体中的百分含量,与之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极相似。人体中无机元素含量的比例,与它们在海水中的比例也极相似。这是因为人类在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的物质的交换,建立了动态平衡的结果。
人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或过量的自然界元素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人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化学农药等)不易接受,这些物质会导致人体生理代谢失调,发生疾患。人体中含有大量的碳、氢、氧、氮和少量的硫、磷等非金属元素,并含有钠、钾、钙、镁、锌、铁、铜、钴等多种金属元素。这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平衡状态,不能打破这种状态。
(2)扩散性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构成了它们的扩散性。不同的污染物质,其扩散性不同。了解其扩散性有助于在监测中合理地布置监测点,以节省监测的人力、物力。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一般以分子或等微粒进行,扩散性很强,如燃烧排放的SO2和CO2.它们随气流运动,扩散性很强。当SO2从烟囱中排出,随空气湍流而扩大污染面,使空气质量变坏,造成大气污染。随后又因雨水冲刷形成酸雨,影响森林与庄稼。酸性雨水汇入河流,使水质pH值降低,造成水污染,更有一部分酸性雨水渗入土壤中,使土壤酸化并改变土壤成分,危害土壤微生物,造成土壤污染。
(3)毒性污染物对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的危害,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污染物的毒性是重要因素之一。所谓污染物毒性是指它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的组织或液体发生化学和物理的作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产生病变的现象。例如: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100倍,CO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而使人缺氧,发生窒息。
在卫生学中,毒性大小用生物试验致死量(LD50)表示。分为剧毒(LD501mg/kg)、中毒(LD50>50mg/kg)、低毒(LD50>500mg/kg)、微毒(LD50>5000mg/kg)五级。
环境污染物中的氧化物、砷及其化合物、汞、铍、铊、有机磷、有机汞、有机氯有机硫、有机腈等毒性很强,它们进入机体后造成的危害往往难以恢复。
(4)活性与持久性污染物的活性与持久性是指它们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时间。活性越大,则越不稳定,在环境中持续的时间越短,如H2S在空气中容易被O2氧化,只能持续几小时。有的污染物在环境中能长期保持其毒性,如镉、铍、铅及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尘埃。有的污染物在分解成无毒物以前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如土壤中的DDT和氯丹减少到原来的1/4.前者需10年,后者需5年。有的污染物排出的时间和发生危害的时间相隔很久,如河、湖底泥中的金属汞,可能要过10~100年后才变成对生命有威胁的甲基汞。
(5)污染物质的生物可分解性和积累性污染物的生物可分解性是指污染物被生物利用并分解成无毒无害的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环境的自净作用。多数有机物与部分无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进行生物化学的氧化分解,变成液态或气态的无机物,如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就是利用生物分解这一特性,将其中大量有害的有机物分解成无害的无机物并转变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腐殖质;土壤污染水中的酚和氰,也能被生物分解成无害的无机物。
污染物的生物积累性是指某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后,在某部分中的含量水平大大高于另一部分的现象。这一特性在食物链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DDT在食物链上依次富集积累的作用是惊人的。某些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等)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可被生物富集积累,因而造成蓄积性中毒。
2.环境污染物的特征。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积累并和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总效应。环境污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
环境污染
(1)污染物的时间分布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的不同,同一污染物在同一地点所造成的地面污染程度就有差异,有时可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
水体污染同样受季节与昼夜变化的影响,如天然河流,丰水期因地面径流,水质比枯水期差。受工业污染的河流,其水质受排放源时间影响。
为了掌握污染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在环境监测中提出了时间分辨率的概念,即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反应出环境污染的变化状况。
(2)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污染物随着大气和水流的运动而稀释扩散,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的性质有关,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与地理位置有关。
在大气污染中,一个点源(如烟囱)或线源(如交通道路)排放的污染物,形成一个较少的污染气团。各测点距离不同,浓度差异较大。污染造成的是一个小尺度的空间污染,又称局部污染。大量的地面小污染源,如居民分散地供热(有大量的火炉)、大小工业区的锅炉大烟囱等,构成地面源污染,这种中尺度的污染,称区域性污染。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随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和水流运动而变化。分子量小、溶解度大、不易分解、不易被有机颗粒物吸着的污染物,常常被水流输送到较远的地方。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物对环境危害有一定的阈值,即污染在环境中到什么程度才构成危害。污染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最小浓度叫阈浓度。以它作为制定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的依据。
在研究上述问题时,必须考虑污染环境的本底浓度。环境本底是指在环境中的自然背景值,有了环境本底才能评定该污染物是来自人工污染还是自然界本身的存在。
(4)二次污染作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污染物危害人体或生物,称为二次污染。世界上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大多是二次污染造成的。1968年日本九州发生一起“稻瘟醇事件”,即是二次污染所造成。它是施过稻瘟醇的稻草,在堆肥中稻瘟醇被微生物分解成对植物有严重毒害的三氯苯甲酸和四氯甲苯酸,这种堆肥施入土壤中,使种植的水稻、蔬菜、烟草、瓜果等作物产生畸形,造成药害。
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
3.主要的污染物质。污染物的分类,主要是依据污染物的理化生物性质(如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及综合的)、存在形态(如分为阳离子态、阴离子态、分子态、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及颗粒物)、控制标准(如分为水环境污染物和大气环境污染物)及污染物污染范围(如局部地区污染物、区域污染物和全球污染物)等方面进行分类。
污染物是由污染源产生的,根据污染物的来源、特性、结构形态和调查研究目的的不同,污染源分类系统也不一样,首先根据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将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类。其中在人为污染源中,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对环境要素的影响进行分类,即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和生物污染源。
对森林植物和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大气污染源,而对植物产生伤害的大气污染物质按其化学性质分类如下:
(1)具有氧化作用的有害物质包括O3、同族体、NO2、Cl2等。
(2)具有还原作用的有害物质包括CO2、酚类、H2S、CO等。
(3)具有酸性作用的有害物质包括HF、SiF4、HCl、SO2、烟雾、HCN等。
(4)具有碱性作用的有害物质包括NH3.
(5)其他有机气体包括乙烯、丙烯、乙炔等。
(6)固体离子状物质包括煤烟、粉尘、浮游离子状物质等(如镉、铅等金属氧化物的微粒)。除固体离子状物质以外的大气污染物质,对于植物毒性的强度,按顺序类别分述如下:
毒性强的甲级物质有:氟化物气体、Cl2、乙烯、O3、PAN等。
毒性中等的乙级物质有: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
毒性弱的丙级物质有:醛、HCl、NH3、H2S、CO等。
硫氧化物的产生是在燃烧各种化石燃料时,燃料中的S氧化成SO2.接着SO2在空气中被氧化成SO3.氧化的过程是SO2吸附在粉尘颗粒表面上,在有水分和光能的条件下进行。此过程一般不超过4天。SO2因其密度大于空气,排入空气后逐渐下沉,直接危害植物。或SO2氧化成SO3.而SO3又溶解于水生成硫酸,危害植物。SO2、SO3和硫酸三者统称为硫氧化物,其中以SO2为代表。
氟化物包括氟化氢、氟化硅、氟硅酸、氟化钙微粒等,以氟化氢为代表,是常见的危害植物生长的污染物。氟化物的污染源,主要是使用水晶石、萤石、磷矿石和氟化氢的企业,如制铝、磷肥、炼钢、玻璃、火箭燃料等工业均是氟化物大量排放的污染源。在大量以土为原料的陶瓷、砖瓦等工业,以及烧煤量大的工业亦排放较多的氟化物。
氧化烟雾是包括O3、氮氧化物(NOx)、醛类和PAN等具有强氧化力的大气污染物的总称。汽车尾气是一种以NO和烯烃类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气体混合物,这些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光化学反应,产生O3、NOx、醛类(RCHO)和PAN等二次污染物质。这些气态污染物与水蒸气、硫酸液滴、硝酸液滴、有机大分子物质和烟尘等互相混合,构成稳定的气溶胶,即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的Cl2浓度很低,很少对植物产生危害。只有在化工厂、电化厂、农药厂、塑料厂、玻璃厂、冶炼厂、自来水净化工厂等发生泄漏,Cl2才会造成植物急性危害。
4.污染物质侵入植物的主要途径。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多数是从土壤经过根系吸收。对于有害成分的吸收也是这样。有的营养成分,例如尿素、锰等利用叶面喷洒植物也能吸收。同样,气体、雾状物、烟尘等污染物质,也可吸附在叶面上或经叶吸收。经叶吸收的污染物,即使有微量的浓度,植物也容易遭受危害。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物质侵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途径是气孔,但其吸收量并不是与CO2成比例地进入。再有,禾本科植物的叶缘水孔也能吸收(也是病原菌的入侵途径)大气污染物。除气体以外的粒子、雾状物质或粉尘等附着在叶面,在叶面上发生反应,也可能透过和侵透而进入叶内。因为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到植物体内,因而气孔的开闭情况对植物受害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掌握气孔开闭的动力,是保卫细胞的膨压,膨压受植物组织体内的水分状况影响,体内水分多,需向外排出水分则膨压大,气孔张开;反之,体内水分不足或环境中水分少湿度低,则气孔关闭或张开小,污染物就难于进入植物体内。气孔一般白天张开,夜间关闭。所以,植物在夜间气孔开张度小时不易受到影响,而在白天气孔开张度大时,易受伤害。
5.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类型和被害症状。大气污染危害植物的原因,主要是有毒气体的直接危害,如SO2和氟化物等,可直接危害植物组织。有毒物质进入植物组织后,干扰了酶的作用,阻碍了各种代谢进行。同时,有毒物质在植物体内还可进一步分解或参加合成过程,产生新的有害物质,进一步侵害机体的细胞和组织,并使其坏死。SO2对植物危害,多发生在生理功能旺盛的叶片上。因为这些叶片的气孔张开得最大,所以受侵害最重。老叶和幼叶受害较轻,只在SO2浓度高时,才出现被害症状。植物受害后的症状是叶片出现白色“烟斑”,逐渐枯萎,并早期落叶,造成减产,甚至使植株完全枯死。其次,SO2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变为“硫酸烟雾”并随雨雪降至地面,导致土壤酸化,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再次,因污染使空气的透明度下降,影响阳光照射,阻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主要伤害类型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分为可见伤害和不可见伤害两种。
可见伤害有急性型、慢性型和混合型。
急性伤害是由污染源排出的较高浓度的污染物质,受气流、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停留在农林地上后在较短时间内使植物受到的伤害。这种伤害不能完全恢复。造成急性伤害时,不同的污染物,往往使植物呈现出特有的受害症状。普遍呈现显著的白黄花症状或坏死症状。
慢性伤害是指农林植物,因长时间或时常接触较低浓度的污染物质而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的状态,一般呈现轻度的黄白化症状,以致减产。有时也能出现与急性伤害相似的症状,但大多数的症状是不明显的。
混合伤害介于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之间,是最为常见的。
不可见伤害不可见伤害是极低浓度的污染物质被农林植物吸收所致。只造成植物生理上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植物的生长,但外部形态一般看不出症状。但由于植物生理、生化方面受到影响而发育不良,以致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例如受SO2污染的梅树,10年以后则结实不良。
(2)植物被害症状植物受大气污染超过一定限度,则呈现各种形式的被害症状。一般是观察植物的叶片。最初出现可见伤害,经过2~3天后则可清楚地看出被害症状的特征。
被害症状由于发生的条件不同,不一定表现出典型的特征。例如,急性症状与慢性症状有所不同。污染物质重复危害使被害症状复杂化及多样化。因此,调查时不宜单纯依靠症状,而要同时调查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测定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检查风向、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分析被害叶,然后再综合判断。
(3)复合污染近年来的大气污染与以前的烟害有所不同。大气污染物质不是某污染物的单一物质,而是两种以上的污染物质。由一处污染源或多处污染源而排出的,多是所谓复合污染,其作用非常复杂。有的是各污染物质同等作用的相加,有的作用则是两者相乘,还有各污染物质相互的拮抗作用。
植物发生伤害除了大气污染的原因外,还受其他原因的影响,如污染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污染物质接触的时间和次数,污染物质接触时的植物发育期、植物的种类和品种、土壤的种类、施肥的肥料种类和多寡、栽培管理方式、地形以及气象条件。例如大气污染所引起的植物伤害易在春夏季发生;白天比夜间易受伤害;一般高湿度时易受伤害(但在极度高湿情况下,特别在降雨时,污染物质易被雨水洗刷,植物体内吸收和附着在叶面的较少,因而不易发生危害);在上风口的植物不易被害,而在下风口的则易受害;在低地或山谷,气流停滞处易受害。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39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