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最近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ai的普及,英国将有800万个工作职位受到威胁。
不过,报道显示,虽然只有最坏层面,通过政府干预、集中力量进行监管,AI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让现有工作职位变得更强大。
这个观念,未来几年相当关键,政府如果能制定合理政策,AI将会带来GPD增长,如果不合理,大量工作将会消失。
AI冲击分两阶段进行
IPPR认为,生成一个AI在普及时将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眼下正在发生的,标志是生成AI平台的崛起,比如GPT-4。第二阶段,企业将会把生成AI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
一份报告分析了英国经济中存在的22000项任务。受生成AI和自动化技术影响最大的工作包括数据库管理、组织和策略性工作、秘书、客户服务和行政职务。秘书、客户服务和行政工作更容易受到女性担任,因此她们更容易受到影响。一些入门级工作也会受到冲击。
根据分析,22000项任务中将有11%接受到第一波冲击,这种冲击正在发生。到了第二波冲击发生时,比重将会上升至59%,比如创作、管理数据库等工作将会受影响,到时一些高薪职位也无法免疫疫情。
据IPPR高级研究人员Bhargav Srinivasa Desikan所述:“作家、图形设计师、个人助理等职位将会严重受到冲击,如何驾驭技术变革,让它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提升生产力,让所有人受益,这才是关键。”
当第一波冲击发生时,最坏的情况是150万职位被替代,GDP完全没有增长。中间情况是54.5万职位蒸发,GDP增长3.1%。最好的情况是全国150个职位都保留,AI增强了职位,GDP增长4%。
在第二波冲击到来时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790万人失业,职位被完全取代,没有任何GDP增益。中间情况相对好一些,790万职位的一半被AI取代,但GDP增长6.3%。最好的情况是所有职位因为AI得到强化,没有被取代,GDP增长13%。
模型显示,在AI普及的过程中充满变数,结果无法保证,所以政府需要干预,防止职位被大规模取代。
IPPR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以就业为中心的工业策略”,鼓励职位过渡,防止职位被取代,确保自动化技术给经济带来助益而非伤害。要确保所有工人都因为AI技术受益,不能只让大型科技企业受益,这点相当重要。
AI影响存在不同争议
如果某一天AI真的足够强大,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比人类出色,还会有职位留给人类吗?研究经济学的Noah Smith认为:“进入以AI为主导的新时代,人类可能仍然会有充足的高薪职位,到时所做的工作和现在差不多。”
很多人并不认同上述观点,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悲观,Noah Smith属于为数不多的乐观派。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流行概念叫“比较优势”。比如,假设有一位名叫丽丽的女子擅长熨衣服,排名世界第一,她仍然很有可能会让其它人帮自己熨,因为她要将时间留下来做其它更擅长的事,比如拍电影。
进入AI时代,假设做事情A时AI比人类强100倍,做事情B时比人类强2倍,为了追求最大利益,AI所有者会让AI去做事情A,如此一来人类就有了用武之地,不会被抛弃。即使某一天AI变得便宜,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效。只要AI算力仍然是稀缺资源,所有者都会让AI去做回报最高的事。
一些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曾几何时人类靠马匹来运输货物,但自从卡车发明之后马就被完全淘汰,哪怕马具有一些相对优势。MIT经济学家David Autor也说,聘用人来劳动是有成本的,当AI超级便宜时,人会成为拖累,会拉低竞争力。
不过David Autor并不认为机器人、AI将会变得比人类更出色,如果AI真的超越人类,到时聘请人类工作将会变得过于昂贵。
MIT另一位经济学家Daron Acemoglu对未来感到乐观,他认为人类在劳动力市场仍然能找到工作,在未来10年内,受AI、计算机视觉技术影响的工作占比不会超过10%,未来AI也不太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超越人类。
人与AI注定要发生纠葛?
面对AI,人类最引以为傲的可能是创造力,遗憾的是,有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AI更擅长。如果AI的创造力真的得到认可,人类将被迫做苦差事。
真到了那天,能源将会变成关键,为了保护人类工作者,政府会不会限制数据中心能源使用量?这点值得思考。
随着AI的发展,人类仍有可能参与工作,但是投入相同的时间,人类创造的价值将会越来越低。虽然比较优势在经济中确实确存在,但是如果AI越来越优秀,越来越便宜,取代人类工作者将是难以避免的。
人类仍然可以和AI一起工作,但最多只是节省一些计算资源。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人类投入一小时,让AI节省一秒钟,它可以将这一秒钟用来做其它事,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AI所有者愿意向人类工作者付费。
到了那一天,由于AI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类工作者获得的报酬仍可能比今天高很多。同时由于物质十分丰富,工作将不再是生活的中心,人类将更加轻松自在。(小刀)
以上就是AI将威胁英国800万工作岗位?IPPR:不能只让科技巨头受益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叮当号网其它相关文章!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叮当号,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303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