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央视《讲述》栏目播出了一期人与狼的故事,主人公徐永贵在2008年的时候捡到了两只小狼崽,然后就一直养着狼。
在节目录制的时候,他养的狼已经发展到5只大狼和7只小狼的规模。
为了养活这些狼,徐永贵每天都要在草原上溜达,寻找那些死去的牧羊,并带回去给狼吃。
有些死去时间较长的羊,他还要先给它煮过了再喂给狼。
草原有规定不允许买卖死羊,所以当有羊死去的时候,牧民们也都愿意直接送给徐永贵。
一只死羊确实能够让那些狼顶个几天伙食,但是草原的死羊也有季节性,在一些季节死羊会很少,徐永贵就不得不去买肉给狼吃,一次几百块钱,也就只能顶几天。
据徐永贵的姐夫介绍,这些年为了养狼,徐永贵一家生活变得非常拮据,经常入不敷出,但是狼永远是狼,似乎并没有被徐永贵打动。
即便这些狼一直跟着徐永贵,由他养大,但是它们对待徐永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友好。
徐永贵在录制节目时表示,喂狼必须要穿工作服,他这里说的工作服其实就是一件普通的T恤,只要给狼喂食的时候,他就会穿上这件衣服。
节目中他并没有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是狼会认衣服或者气味吧,但是那件所谓的工作服已经到处都是狼留下的抓痕。
徐永贵的手上,腿上,也到处是被狼抓伤、咬伤的痕迹,就连拍摄的当天,他都被狼给抓伤了好几处,不得不现场处理伤口。
“狼是养不熟的”,许多地区都有这样的说法,“白眼狼”也就是这么来的,徐永贵的经历似乎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个说法。
那么,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狼就是养不熟呢?
这个问题可以有简单的答案,那就是狼是野生动物,它们没有被驯化,具有野性,所以不可能养熟。
但是到底是什么让它们养不熟呢,或者说这个野性是什么?
我找了一下资料,还真有相关的研究。
即便从小由你养大的狼,它也很难对你有任何感情,至少这项研究中的所有狼是这样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狼完全无法理解你声音、手势、表情等暗示。
换句话说,狼很难理解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要表达是友好还是敌意,所以它们与你相遇的时候会充满警惕和紧张,这些情绪从幼狼到成年一直存在。
不过,狼的近亲——宠物狗则是这方面表现最好的动物,这项研究正是对比了宠物狗和狼的一些表现得出的结论。
研究人员找了 44 只拉布拉多猎犬、金毛猎犬或拉布拉多-金毛杂交犬的幼犬,以及37只5至18周龄的幼狼,这是迄今为止对狼和狗的认知进行最大的定量比较[1]。
首先,研究人员对幼狼和幼犬的记忆力、解决问题等进行测试,两者在这些能够体现它们聪明与否的非社交测试中表现得差不多(很多人觉得狼更聪明也有一些误解)。
但是,当涉及与人的社交相关的测试时,两者就表现出巨大的不同。
与幼狼相比,幼犬更容易被人类吸引,能够更熟练地理解人类的手势,并且与人类进行更多的目光接触。
其中一项测试是,将奖励食物放在两个碗中的其中一个,然后研究人员通过凝视相应的碗来给幼狼和幼犬提供线索。
图:研究中的三只狼
结果31 只幼犬中有 17 只总是能够总是选择正确的碗,而26只幼狼没有一只能够在测试中比随机猜测的表现更好。
在对手势的解读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幼犬能够很好地解读人的手势,而同样没有一只幼狼能够做得很好。
其中一个测试是31只幼犬和26只幼狼,每个个体都参加了12个手势试验(六个指向和六个标记),结果也是17只幼犬表现高于预期(12个手势至少10次正确),而没有一只幼狼表现高于预期。
另外,所有研究的幼犬都会试图寻求研究人员的帮助和靠近人类,但是幼狼不会。
比如,当研究人员走进围栏时喂食时,几乎所有幼犬都会聚到研究人员身边,并爬到人的身上,以及舔舐人,而大多数幼狼并不会,它们只会躲到角落。
如果你没有携带食物,幼犬可能会盯着你看,显然是在寻求帮助,而幼狼则不会与你有任何交流。
这项研究于2021年7月份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研究人员的结论就是,从幼儿期开始,幼犬就可以捕捉到人类的线索,而狼幼犬则不能。
其实,不难发现,这种改变是在基因层面的,它根本无法通过后天来改变。
与这项研究差不多时间也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另一篇文章则揭示了这一点,该研究发现,跟随人类指向手势的能力确实是高度遗传的——超过 40% 可归因于遗传[2]。
宠物狗是人类最早的驯化动物,可能也是唯一一种在人类发展农业之前就已经驯化的动物,它们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时间,比任何农作物都长。
在长期的驯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改变了它们的外表,也改变了它们的思想——在基因层面。
狼并没有接受驯化,也没人知道它们能否被驯化,因为现在的宠物狗并不是现在任何一种狼的后代,现代宠物狗的野外祖先已经灭绝。
所以,狼养不熟是在情理之中的,它们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像宠物狗的祖先那样具有驯化的潜力。
参考:
[1].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6.051
[2].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4.055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木子,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27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