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车圈,实在是太炸裂了。
有的车企明明快凉了,今天突然好像又行了。有些 “ 大车企 ” 前一阵还活得好好的,今天突然就没了。
前者说的是高合,在一连串的坏消息之后,今天有消息说长安的朱华荣和高合的丁磊线下勾兑了一波收购的事情,要是能成,高合估计一时半会还寄不了。
后者,说的是苹果。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内部那个代号 ” 泰坦 “ 的汽车项目,在前前后后搞了十年以后,今天还是被苹果内部解散了。
原先在汽车部门工作的员工被转移到人工智能也就是 AI 部门,搞现在很火的生成式 AI 去了。
面对这个略显突然的消息,国内的几个车企大佬,像米车的雷军和理想的李想,也是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最搞笑的是马斯克,当年在特斯拉最困难的时候,他还问过苹果的收购意向。
现在苹果不造车了,马斯克的回应也是相当的抽象。。。
按理来说,果子作为一个全球市值第二的科技公司,肯定是又有钱又有技术。像华为和小米这样,入局新能源汽车应该不算太难。
但从各方的报道看,苹果这捏车捏了十年,最后还真就是没捏出来。。。
大概在 2014 年底,这个名叫 “ 泰坦 " 的汽车项目在苹果内部成立了。
虽说后来慢慢发展成了专注自动驾驶技术的形状,但在刚刚立项的时候,它大概率就只是个探索性的玩意。毕竟:
苹果经常研究技术和潜在产品,甚至为一些永远不会出售的东西构建多个原型。——彭博社
所以,当时对果子会造啥车的猜测是又多又离谱,有说超跑的,有说轿车的,甚至还有说是小货车的。
可到了 2016 年,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谷歌在无人驾驶上的成果有些突出,都已经准备到开放道路测试了;又或许是因为之前定下的,在 2019 年把车子搞出来的目标要来不及了。
果子在那年,突然对 “ 泰坦 ” 计划认真起来了。
不仅项目换了新领导鲍勃 · 曼斯菲尔德,还把当时的特斯拉当成了竞争对手,去做底层的自动驾驶平台。
也就是把重心从做整车,转到做智驾技术上。
为此,那年的果子裁掉了 “ 泰坦 ” 项目里的几十个员工,很多都是和底盘、悬架有关的硬件工程师,只留下了许多研究和测试自动驾驶算法的软件工程师。
往后的两年,果子的所作所为基本和现在的自动驾驶公司如出一辙。
2016 年投资了咱们的滴滴公司 10 亿美刀——当时的滴滴也在研究无人驾驶,充点钱在智驾技术和实际的路跑数据上也能更好合作。
2017 – 2018 年,果子也把自己测试车的数量增加到了 55 台,用来自己跑数据。
虽说绝对数量不多,但你就看一台车上有多少个激光雷达吧,纯纯一台顶十台。
库克在 2017 年也是在采访里很罕见的表示, “ 苹果正在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 ” ,甚至还把自动驾驶称作 “ 人工智能项目之母 ” 。
但要我说,果子的纠结就体现在这了。
明明一举一动都非常像是一个做智驾软件技术的公司,可断断续续的还是有很多消息表示,果子就还是想造一台自己的车。
比如 2017 年的时候就有消息表示苹果在和宁德时代接触,打算一起给果车开发动力电池。
2018 年,在特斯拉干了五年,负责过现象级车型特斯拉 Model 3 的硬件工程副总裁道格 · 菲尔德加入了苹果。一年之后,之前负责特斯拉动力系统的副总裁迈克尔 · 施韦库奇也被苹果挖走了。
道格 · 菲尔德
这又是电池,又是硬件,又是动力的,咋看都是想自己造车吧!
所以到了 2019 年,在当时路透社的采访里,果车的目标就又变成了 “ 2024 年会搞出一台突破电池技术的乘用车 ” ,而且还会用上苹果自研的激光雷达。
至于为啥要转回来搞车,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软件整拉胯了。
有个衡量自动驾驶好不好用的指标,是一台车在不需要人们干预的情况下能开多远。那时候,主流的几个自动驾驶公司,像 Waymo 和 Cruise ,分别是 1.1 万英里和 5200 英里需要干预一次。
果子呢, 1.1 英里,一年之后进步成了 118 英里。
不是少个万啊就是 1.1,英里。
所以我估计是果子在看到这个成绩以后对 ” 泰坦 ” 说了句:要么咱还是回头看看造车的事儿呢?
然而,又没过多久, “ 泰坦 ” 计划的领导层就又变了。原来的领导鲍勃 · 曼斯菲尔德退休了,新领导变成了约翰 · 詹南德雷亚,也就是苹果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高管。
很明显是搞软件的嘛。
领导一变, ” 泰坦 “ 工作的重点就又变了,自己造车这头的消息几乎就没有了,相反,他们开始接触一些传统车企,商量 ” 帮助车企造好车 “ 的事。
还有点像那个智选车模式。。。
比如在 2021 年的时候就有报道,说苹果和起亚现代勾兑好了造车的事情,搞出来的车子可能会由苹果主导设计、起亚现代负责生产制造。
到了 2022 年,他们更是承认自己一开始设想的没有方向盘和踏板、能够完全自动驾驶( L5 级自动驾驶 )的汽车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太现实的。
就算以后要搞车,也只会搞个又能自动驾驶又能手动操控的车( L4 级自动驾驶 ),并且最快 2026 年才能搞出来。
到了 2023 年,苹果开始疯狂地增加测试车的实际路测里程,直接从 22 年的 12.5 万英里飙到了 23 年的 45 万英里。
但跟 Waymo 的 370 万英里和 Cruise 的 260 万英里比起来,这个测试里程还是太少了。
到了今年的一月份,之前计划在 2026 年搞出来的 L4 汽车被苹果延期到了 2028 年,自动驾驶的能力也从 L4 变成了 L2+ ,也就是目前大部分国内新势力的水平。
四年后才有大伙现在的水平,多少有点赶晚集的意思了是吧。
再往后就是今天的消息了, “ 泰坦 ” 项目被正式取消,人员彻底并到 AI 部门主攻生成式 AI 技术。
而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其实就是 2020 年那次换帅的主角:约翰 · 詹南德雷亚。
至于为啥果子造车这件事情最后泡汤了,我觉着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果子在怎么造车,造什么车这件事情上有点太纠结了。又想做整车,又想做技术供应商。
野心其实是蛮大的,但根据报道,十年下来果子一共才给 “ 泰坦 " 项目投资了几十亿美元,平均一年才几个亿,根本不够两头花的。
而且毕竟苹果也是第一次碰造车这件事,论盘子的大小、供应链的规模和需要持续投入的资金,相比苹果拿手的移动设备,难度肯定只增不减。
再就是造车这件事情,对于苹果来说其实没啥赚头。
在路透社 2019 年的一个采访里,苹果股东资本投资顾问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尔 · 埃丁斯就表示,苹果的利润率历来高于大多数汽车制造商。
说白了就是造车能赚的钱有点忒少了,还不如卖卖 iPhone 来的赚钱,没啥搞的必要。
不过,虽然很多人都在说 “ 泰坦 ” 项目搁置了,苹果做车的想法就彻底凉了。
但在我看来,这并不代表着苹果以后就不碰汽车业务了。
就如今的汽车进化趋势,大家最终免不了还得在 AI 上下功夫。
对苹果而言,通关了 AI 再回来刷汽车副本,指不定比现在正面突破还更轻松呢?
就像李想在微博说的那样,造车只是上半场, AI 才是决赛。
就现目前来看,AI 对于各行各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的各个手机厂商都已经在搞大模型和产品的结合了,而苹果目前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领先,Siri 现在是个啥情况大家应该也知道。
我估摸着,当时 OpenAI 掏出 GPT 的时候,库克也挺焦虑的。
况且自家在数码领域的优势也是越来越小:iPhone 的创新越来越少、Vision Pro 也没有当年 iPhone 发布时的影响力,更别说安排 AI Pin 那样的可穿戴设备了。
你说苹果这会儿还去死磕造车,那能不出问题吗?
而且对现在的苹果来说,造车这事儿就算弄成了,通关奖励无非也就是市值翻倍,可把 AI 仗打赢,回报则是包括汽车在内所有服务、应用、交易等等的最顶层入口。
再退一步说,苹果不还有新一代 CarPlay 的饼吗?
因此这一波的苹果,似乎更像是一波顶级运营,与其搁在造车这拉扯,不如去 AI 那打波大龙团。
所以,早在去年就有报道说,苹果每天在 AI 上要花进去数百万美元,如今在取消造车项目后,还从汽车这边挖人给 AI 战队输血。
而且,和大家常说的 “ 苹果在 AI 竞赛中掉队 ” 相反,这几年苹果对 AI 的努力、花的钱不比其它大厂少。
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苹果是投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数量最多的科技大厂。
而苹果收到的回报也丝毫不差,特别是在近几年,苹果新产品上的 AI 功能越来越多。
比如 iPhone 15 上用的 “ 个人声音 ” 功能,可以按照自己的声线创建一个拟真的合成声音,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沟通。
再比如说跌倒预测,通过人工智能融合多传感器数据分析,来预测用户一年内跌倒的风险。
更不要说最新的 Vision Pro 上的一堆人工智能,例如人脸、物品、动作识别以及场景理解了。
所以,虽然苹果之前在 AI 上没搞对方向,但很可能早就偷偷在这块上心了,直到今天的爆料,大家才反应过来罢了。
相信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还是挺可惜苹果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放弃了造车。
在这么激烈的一场汽车行业大变革中,缺少了苹果这样的重磅玩家,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苹果能在 AI 搞出更大的动静,咱也是乐得看到的。
毕竟在差评君看来,苹果能成为今天的科技龙头,靠的是两次定义了人类的智能设备:个人电脑和手机。
那下一代的智能设备会是什么?
目前还没人知道,但只有拿下 AI 这个内核的厂商,才拥有决定未来的的权力。
而苹果,肯定不甘心做被定义的那个。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pans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ngdanghao.com/article/176415.html